配资网首 真心建议:性格简单的人,不要沉迷于人情世故

配资网首
你会不会很羡慕这样的人——
在人际交往中很会说漂亮话,为人处世总是很圆滑,人缘很好、很会社交。
甚至你一度感慨:“自己怎么就学不会呢?”
但慢慢你会发现:
TA们表面看起来做什么都游刃有余,在人际圈中混得很不错。但其实活得很心累,也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成功。
比如常常要被迫在饭局上左右逢源,硬着头皮参加不喜欢的社交,甚至要违心赞美讨厌的亲戚、领导、客户……
反而是那些小时候“不执着于”的人,长大后却活得越来越自在。

或许有人会说:“不懂人情世故,怎么在社会上立足?”
但真正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人,从来是知世故而不世故,历圆滑而留天真。
今天,壹心理就和大家聊一聊:为什么性格简单的人,最好不要沉迷于人情世故?


为何性格简单的人,不适合沉迷于人情世故?
其实,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最早的社交圈。
一个人单纯的性格,往往植根于早期的成长土壤,尤其是在以下2种家庭环境里:
1、主动顺从:认知停留在“顺从=安全感”。
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,父母大多以老实本分作为处事原则,从小教导你要乖、要听话,习得顺从的生存之道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这种模式是人类对维系关系的一种本能适应。
心理学家朱迪斯·哈里斯在《教养的迷思》一书中指出:
如果父母本身的社交经验有限,孩子就容易在人际关系中显得“慢半拍”。
于是,长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,等你进入了社会这个大家庭之后,当外面的人向你发起“试探”,你就会很自然地服从。
比如:
朋友邀请你聚会,哪怕自己有事,也不好意思拒绝,生怕朋友不高兴;
和大家一起吃饭,你不爱吃辣,但还是逼自己跟着大家一起吃辣的;
同事总是借用你的东西但不还,你心里不乐意,但还是不好意思说出来。
时间久了,大家就会觉得你好说话、好相处,你什么都不在意,因此也不会考虑你的感受和想法。
2、被动顺从:经常被否定,产生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经常被否定、打压的人,容易养成“被动生存”的惯性,面对人际关系的冲突,会本能习惯性地退让。
甚至当遇到一些行为和自己意愿相反的时候,也只会习惯性地屏蔽自我感受,机械地完成他人的意愿。
电视剧《不讨好的勇气》中的吴秀雅,在职场里表现出来的取悦和讨好,和她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。
父母经常吵架,为了保持家庭表面的和谐,得到认可,她不断地讨好父母。
经年累月之下,僵硬地服从他人的意志,已经成为了她的肌肉记忆。
以至于后来进入职场,秀雅也变得唯唯诺诺。
她害怕得罪他人,所以脏活累活全都包揽在自己身上。
她工作很积极,本可以被提拔为主管,却被人抢了位置。
只因领导觉得她脾气好,肯定不会生气,也不会添乱。
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,你可能已经产生“认知失调”——误以为人情世故就是一味地讨好别人、压抑自己。
你以为这样可以换来别人的喜欢,实际上这是一种“自我矮化”——
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一种自我贬低、缺乏自信和尊严的状态。
“自我矮化”并不会让你更受欢迎,反而是在告诉别人:“我可以被随意对待,我允许你们来伤害我”。


过度沉迷于人情世故,会逐渐消耗你的生命力
如果你性格一直很简单纯粹,一旦你研究的人情世故越多,你就越会觉得自己有一种“脚不着地”的不踏实感。
因为深陷人情世故泥潭的人,习惯了在关系中创造出一个“人格面具”来迎合他人的期待。
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:过度社会化。
简单来说,就是不管自己内心想法如何,都可以做到见什么人就说什么话,圆滑、游刃有余,并以利益为导向。
这其实是一场巨大的心理消耗。
第一,持续内耗会磨灭我们的生命力。
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:
当自己扮演一个圆滑、会来事的人时,时间久了,会觉得很心累,甚至讨厌那样的自己——
每次在同事面前咽下的委屈;
每次和朋友之间尴尬的互捧;
每次对别人违心的顺从……
这些瞬间都是你在一次次地压抑真实的自己。
但压抑的情绪从来不会消失,只会越积越多,最后以更可怕的方式爆发。
前段时间,朋友婷婷有事回了趟老家,和我吐槽说,老家复杂的人情世故让她整个人无比心累。
各自有隔阂的亲戚聚到一起聊天,说着言不由衷的话,虚伪又别扭。
亲戚、朋友请吃饭,也是打定主意想让她帮忙,她还得随时表现出有礼貌、有教养的样子。
“懂人情世故”往往意味着压抑真实感受,而这恰恰是一个人丧失人格活力的体现。
一旦深陷人情的内耗,生命力就无法很好地释放。
热播剧《蛮好的人生》中的胡曼黎,以前的她总觉得自己有三头六臂,总想着为他人付出,每天沉迷于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。
为了成为金牌销售,她能在客户家楼下蹲守12个小时,为其买早饭、买胃药。
剧中有一个场景:
客户把咖啡泼在她脸上,但她擦擦脸就递给客户合同,说:
“您发泄完了的话,我们聊聊方案?”
可这般执着于人情世故的背后,是胡曼黎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,来确认自我价值、做出工作业绩。
一次次接踵而至的人际压力,也最终压得她喘不过气来。
她才意识到,自己最应该关注的是“自我的需要”。
作家辛东方曾说:
“一个人懂得远离人情世故,就是远离内耗。 看清事物的本质,学会选择,就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。远离人情世故,专注自己的世界,提升自己的认知,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。”
第二,习惯戴上“假自我”的面具,会失去“真自我”。
就像鲁迅说的:
“面具戴太久,就会长到脸上。”
很多人会发现,自己活得越来越不像自己。
朋友小磊就是这样,他厌倦了现在的工作和生活,每次出去应酬感觉都是带着面具在社交。
对身边的人没有感情,只有想获得的利益。
曾经的他是一个“i人”,朋友虽少,却都是真心相待。
但现在他自嘲地说:
“我看起来是个‘e人’了,和谁都能聊上几句,甚至很懂对方的心思,比任何人都游刃有余,更懂社交规则。但这个面具下的自己一度让我觉得恶心,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空心人。”
这背后其实是因为,他在用一个“假自我”生活,把自己藏在了一个合格的“社会人”角色里。
在朋友面前是开心果,在领导面前是高情商的员工,在同事面前是老好人。
这些角色看起来完美,但拼在一起却不是真实的、完整的自己。
为了不被批评、赢得认可,我们不再问“自己想要什么”,只会问“别人希望我做什么”,真实的自我逐渐消失。
第三,关系经不起考验,容易吸引到错误的人。
基于单薄的人情世故建立的情感连接,终究是脆弱的。
正如蒋方舟所说:
“通过讨好,你吸引来的人,并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。”
你吸引来的多半是那些只想索取,不懂得尊重边界的人。
朋友小A有段时间在职场中刻意追求圆滑感,每天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揣摩领导的意图和喜好。
但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他这些年没花什么心思钻研业务和提升自我。
表面上看,他在关系网里左右逢源了,但升职加薪的机会却遥遥无期。
再比如,你可能认识过这样的人——
你总是安慰、迁就TA,但TA很少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。时间久了,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,在关系中越来越累。
结果你拼命吸引来的,都不是什么高质量的关系。
而当你索性真诚地做自己,收获的反而是体验好的、甚至能很好地滋养你的关系。


真正厉害的人,不用“精通”人情世故
其实,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人,不等于融入不了社会,而是不再追求做主流社会的“正常人”。
单纯本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天赋。
很多单纯的人,也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懂,而是一种主动选择——在最大限度内,不被人情所裹挟,自由地做自己。

如果你也常常为人情世故所累,可以从以下3点开始,专注做自己:
第一,接纳并承认自己不够圆滑和精明,看见自己的需要。
多观察和尊重自己的感受,多一点自我意愿的表达空间。
主动觉察“自己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是否舒服”,代替思考“这么做别人是否喜欢我”。
你可以每天花15分钟时间做自我觉察训练,写下今日未妥协的三件事,逐渐拿回在社交中的主动权。
第二,培养自己的“自然感”,无需刻意变得“世故”。
演员唐嫣曾说过:
“别人说我单纯,但我并不是真的傻。我不会想很多复杂的事,我想要的是进步和开心。”
她在节目中从不刻意表现自己,和嘉宾互动也颇为自然和真实。
著名演员陈道明亦是如此。
在这个应酬不断的娱乐圈,他是圈中出了名的“淡人”。
他曾在杨澜的采访中表示,自己参加各种酒局就烦,更不屑于人际场上的阿谀奉承。而是选择专心研究剧本,打磨演技。
很多人说他不懂人情世故。
而当他拿到大奖的时候,别人却都向他投来羡慕和尊重的目光。
好的社会化,不是把自己“捏”成社会所需要的形状,而是找到让自我与外界相处最舒服的方式。
第三,保护好自己的能量场,建立真正滋养自己的平等关系。
主动筛选人际关系,理解真正的“人情”,珍惜那些能与你深度对话的关系。
就像贾平凹,他曾经是一个非常喜欢热闹的人,每次家里来朋友,他都很开心。
最开始他为了维系关系,几乎每个人都热情地接待。
可是时间久了,发现来的要么是一些酒肉朋友,要么就是有求于他的人。
这些繁琐的人情关系,让他焦头烂额。
后来他下定决心,不再任由一些无关紧要的关系打扰自己的生活,只接待部分朋友,才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。
每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,过度沉浸在无效的社交中,会让人看不到真正值得投入的高质量关系。
而当你一直保持本真、简单、纯粹,周围的人就会调整对待你的方式,你就越能留住那些真正珍惜你、与你同频的人,获得更健康的人际关系。


性格简单的人,其实往往内心更强大和自洽,始终能守住自己的稳定内核:
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;
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方向;
不会让不重要的人和事消耗自己。
在人际交往中,我相信“真诚”永远是最好的必杀技。
待人的最高境界,就是干净,是平等对待,是没有功利心、不带目的地交往。
就如本杰明·富兰克林的那句名言:
“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,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、诚意和廉洁。”
愿你保留那个简单清澈的自己,也祝你遇到简单纯粹的关系。
干净待人,清净待己。
世界和我爱着你。
作者:蝎子的瞳孔
编辑:一颗多肉、笛子
图源:网络、unsplash
参考文献:
[1] 朱迪斯·哈里斯,《教养的迷失》,上海译文出版社,2015.09.
[2] 陈道明与杨澜的灵魂对话:《杨澜访谈录》,2001.
[3] Predictors and outcomes of proactivity i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.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, 85(3), 373–385.

杨绛先生曾说:“简朴的生活、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。”
如果你也被困在 “人情枷锁” 里 ,不妨试试「21 天系统入门冥想课」:
由【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】与【冥想星球正念中心主理人王小凡】联合带练,21天社群陪你挣脱生活枷锁,拥抱简单的快乐。
每天 15 分钟,从呼吸开始,切断内耗循环;用正念引导自己找回舒展状态;还有3次导师直播带练 + 答疑,助你解决冥想练习的困惑。
现在参与(活动期间:2025年7月22号-7月31号),额外赠 1 年冥想星球会员!500+冥想音频随时用,给内心 “充电” 更方便。
点击下方,把能量一点点找回来↓
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


